每一座城市,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。
长江首城、中国酒都宜宾,酒便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极为鲜明的城市气质。
千百年来,水拍云崖的金沙江带着青藏高原古朴原生态的文明,碧波荡漾的岷江携天府之富饶、古蜀文明之灿烂,两江在宜宾中心城区交汇,汇成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。
集三江之灵气,取五谷之精华,宜宾自古以来就好酒荟萃,也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,并创作出大量有关酒的诗文。
在唐代,戎州(宜宾)官坊用四种粮食酿制了一种“春酒”。公元765年五月,安史之乱已平,杜甫举家离开成都沿岷江南下,六月经戎州时,时任戎州长官杨史君在东楼设宴招待他。杜甫对宴席上的“春酒”十分喜欢,不禁赋诗《宴戎州杨使君东楼》:“胜绝惊身老,情忘发兴奇;座从歌妓密,乐任主人为。重碧拈春酒,轻红擘荔枝;楼高欲愁思,横笛未休吹。”因杜甫东楼诗,这种“春酒”改名为“重碧酒”,为当时的“郡酿”。
宜宾东楼
始建于唐代的宜宾东楼,也因杜甫的诗作而声名大噪。东楼历朝多次重建,直至民国时,尚存根据诗题取名的“杨使楼”(时人按其谐音俗称“杨泗楼”),其原址街名沿袭至今仍叫“东楼街”,遗憾的是“杨使楼”于1949年春毁于火灾。2018年,宜宾建城2200年之际,为适应城市拓展与提高视觉美的需要,迁建东楼于宜宾主城区东面的大溪口,成为市民游客的打卡地。
宋代的“姚子雪曲”也是宜宾的名酒,其酿酒用水取自当时戎州的地下良泉“安乐泉”,水源上佳。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是最早宣传“姚子雪曲”的名人。他任涪州别驾,谪居戎州时,寄情于戎州山水诗酒,在旧州坝的涪溪、锁江亭、安乐泉,岷江边的会诗沟、牛口坝,金沙江南岸的金鱼井、打鱼村等地留下了足迹,创作了53首诗、18首词、11篇文赋包括《苦笋赋》《煎茶赋》《对青竹赋》《安乐泉颂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。他也曾遍尝戎州佳酿,创作了17篇论酒的诗文,其中最为后世推崇的是《安乐泉颂》和《荔枝绿颂》。在《安乐泉颂》一诗中,黄庭坚赞美姚子雪曲“杯色增玉,白云生谷,清而不薄,厚而不浊,甘而不哕,辛而不螫”,高度浓缩了古人对宜宾美酒的审美感受,也为后人研究宜宾上海白酒的发展史留下了珍贵资料。
流杯池
黄庭坚当时戎州城东面的催科山(今名)下发现了一处巨石裂成的天然峡谷,对此地极其钟爱,便仿照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会“流觞曲水”的意境,修建了流水绕八个石座的“流杯池”,成为今天流杯池公园的核心景点。
如今,流杯池景点保存基本完整的石刻题记有98幅。其较为珍贵的石刻有四:一是楷书“南极老人无量寿佛”八字,据嘉庆《宜宾县志·金石》记载为黄庭坚真迹;二是位于谷南壁东部的明代状元杨升庵行书“胜概”二字,气势奔放,雄浑挺拔;三是位于北壁上明嘉靖年间叙州府同知王尚用题写的“流觞曲水”四字;四是清光绪三十年(1904)刻于谷北壁中部的段天赐书写的宋朝邵康节的《醒世要言》诗。此外,近现代的刘光第、张大千、黄宾虹等人的字迹也刻在其石壁上。
“锁江”石刻
公元1175年,南宋文学家范成大出任四川制置使、知成都府。1177年,他自四川制置使召还,五月由成都万里桥起程,沿岷江而下,经叙州(宜宾古称)入长江。七月七日,范成大至叙州后,舟泊岷江锁江亭下,登岸游览,有感而发,写下《七夕至叙州登锁江亭,山谷谪居时屡登此亭有诗四篇,敬用其韵》:“水口故城丘垄平,新亭乃有緪铁横。归艎击汰若飞渡,一雨彻明秋涨生。东楼锁江两重客,笔墨当代俱诗鸣。我来但醉春碧酒,星桥脉脉向三更。”
范成大为这首诗的标题作了注释——“山谷谪居时屡登此亭有诗四篇,敬用其韵”,大意为:站在锁江亭上,缅怀黄庭坚(自号“山谷道人”),写诗也是押的黄庭坚当年诗作中的韵。同时,他还在“我来但醉春碧酒”诗句下作了注释:“郡酿旧有‘重碧’,取杜子美《东楼》诗‘重碧拈春酒’之句。余更其名‘春碧’语意更胜。”大意为:过去叙州有郡酿“重碧酒”,酒的名字来自于杜甫的《东楼》诗中的‘重碧拈春酒’这句。只是,我觉得“重碧酒”改叫“春碧”更加贴切有意境!
杜甫、黄庭坚、范成诗中的“重碧”“姚子雪曲”“春碧”,经过宜宾一代代酿酒匠人的传承与创新,最终演变成了今天酒都宜宾的璀璨名片——“大国浓香”五粮液。(酒视界|出品)
我要加盟(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